大肠杆菌载体 E.coli Vector 大肠杆菌宿主菌株 E.coli 细菌广宿主载体 bacateria broad range host vector 链霉菌载体及菌株 Streptomyces 芽孢杆菌载体 Bacillus vector 芽孢杆菌宿主菌株 乳酸菌载体 lactic acid bacteria vector 乳酸菌宿主菌株 lactic acid bacteria strain 细菌基因敲除载体 毕赤酵母载体 毕赤酵母宿主菌株 酿酒酵母载体 酿酒酵母宿主菌株 丝状真菌载体 mold/fungi vector 乳酸克鲁维酵母载体 酵母真菌基因敲除基因编辑载体 植物细胞载体 plant cell vector 农杆菌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植物细胞基因敲除载体 plant cell 哺乳动物细胞载体 哺乳动物细胞荧光载体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敲除基因编辑载体 杂交系统 慢病毒载体 腺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基因干扰 RNAi载体 基因/cDNA/ORF 转座子质粒系统 transposon 金黄色葡萄球菌载体 staphylococcus aureus 假单胞菌载体 噬菌体 phage 不动杆菌载体 双岐杆菌载体 藻类表达载体 链球菌载体 厌氧菌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 大肠杆菌基因突变体菌株 细菌荧光质粒 白色念珠菌载体 体外转录载体 谷氨酸棒杆菌载体 酿酒酵母基因突变体菌株 线虫载体 斑马鱼载体 Zebra fish 果蝇,昆虫载体Drosophila 鱼类细胞载体 fish cell 分支杆菌载体 克雷伯菌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缺失突变株
细菌毒力因子ClyA |
发布时间:2024-06-08 19:57:34 | 浏览次数: |
细胞毒素焕发新活力:一种可应用于纳米孔技术、疫苗开发和肿瘤治疗的细菌毒力因子ClyA
上世纪90年代,Ludwig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在大肠埃希氏菌K-12菌株中过表达伤寒沙门氏菌调控蛋白SlyA会导致合成一种新的细胞溶解素ClyA,使重组大肠埃希氏菌表现出溶血表型。ClyA是一种34kDa的孔道形成毒素,可由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内的某些肠杆菌科细菌产生[1]。 自ClyA被发现以来,许多研究对它的结构、功能以及毒力作用进行了探索。ClyA在细菌胞内合成可溶性单体后,通过外膜囊泡转运至胞外,在经历大规模构象变化后在宿主细胞膜上形成环状复合物跨膜孔道(图1),从而造成宿主细胞的溶解和凋亡。
图1:ClyA分泌及孔组装途径
ClyA在细菌毒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近年研究表明ClyA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也存在巨大的潜力。这一“古老”的毒素蛋白在纳米孔技术、疫苗开发和肿瘤治疗方面焕发了新的活力。孔道毒素可形成蛋白通道的结构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纳米孔”系统,实现无需标记、化学修饰或表面固定的单分子分析。Maglia研究团队首次证明了ClyA在其纳孔腔内可以容纳原生态折叠的蛋白质。随后的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了ClyA在作为检测单个大分子的生物纳孔方面的实用性[2]。ClyA还被应用于开发无电极纳米孔传感方法,可以在无电的情况下对单分子进行光学监测。 ClyA通过外膜囊泡(OMVs)介导的分泌方式使其成为将外源蛋白或抗原传递到OMVs的理想融合蛋白和支架,使目标蛋白或抗原能够成功展示在释放的OMVs表面。目前,工程化的ClyA-OMV系统已应用于开发多种病原体疫苗。当把完整的鲍曼不动杆菌Omp22蛋白与ClyA融合后展示在大肠埃希氏菌OMVs表面。接种工程化的OMVs可以诱导小鼠产生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从而产生免疫保护。此外,Yang研究团队报道了携带ClyA和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融合蛋白的细菌仿生囊泡(BBV),并将这一系统与高压均质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RBD在BBV上的展示以及RBD-BBV的产量;在皮下注射RBD-BBV使其积聚在淋巴结中,促进抗原的吸收和处理,从而引发小鼠对SARS-CoV-2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3]。 在肿瘤治疗方面,Ryan等人首次证明了融合了缺氧诱导启动子的ClyA可增强肿瘤缺氧区域的坏死,并可抑制小鼠肿瘤生长[4]。另一项研究使用ClyA-OMV系统成功实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外域的展示。工程化的OMVs结合在肿瘤细胞表面的PD-1配体1上,从而促进PD-1配体1的内化,并降低其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水平。Thomas等人的最新研究显示,透明质酸酶(Hy)通过ClyA锚定在OMVs表面,使Hy更有效、更均匀地在肿瘤内分布,促使药物渗透并通过大幅降低肿瘤组织中透明质酸水平来增强药效。这些结果表明ClyA-OMV系统可能是进行基质重塑、溶细胞疗法以及提高抗癌靶向治疗活性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Ludwig, A.; Tengel, C.; Bauer, S.; Bubert, A.; Benz, R.; Mollenkopf, H.J.; Goebel, W. SlyA, a regulatory protein from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duces a haemolytic and pore-forming protein in Escherichia coli. Mol. Gen. Genet. 1995, 249, 474–486. 2.Franceschini, L.; Brouns, T.; Willems, K.; Carlon, E.; Maglia, G. DNA Translocation through Nanopores at Physiological Ionic Strengths Requires Precise Nanoscale Engineering. ACS Nano 2016, 10, 8394–8402. 3.Huang, W.; Wang, S.; Yao, Y.; Xia, Y.; Yang, X.; Li, K.; Sun, P.; Liu, C.; Sun, W.; Bai, H.; et al. Employing Escherichia coli-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s an antigen delivery platform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fection. Sci. Rep. 2016, 6, 37242. 4.Ryan, R.M.; Green, J.; Williams, P.J.; Tazzyman, S.; Hunt, S.; Harmey, J.H.; Kehoe, S.C.; Lewis, C.E. Bacterial delivery of a novel cytolysin to hypoxic areas of solid tumors. Gene Ther. 2009, 16, 329–339.
|
上一篇:Gibson无缝克隆mix,效果媲美N*B 下一篇:大肠杆菌分类标准 |